首页   >   匠人说   >   正文
一片匠心做青瓷,静守传统工艺之美
发布时间:2018-01-11 | 作者:搜啦宝 | 阅读量:960

“我爱惜瓷里的一片匠心,留恋那手作的温度。每当手作之物经历过涅槃以‘器’之型神灵般出现在眼前,所有一切的坚守都是值得的!”在近10年的龙泉青瓷学艺及创作过程中,黄灿用一片匠心做青瓷,静守传统工艺之美。

 


龙泉青瓷是非常具有中国特色传统瓷器珍品。在南宋时龙泉烧制出晶莹如玉的粉青釉和梅子青釉,使龙泉青瓷达到颠峰。2007年底,一件南宋龙泉盘在英国佳士得拍卖,成交价是一千七百万元人民币。据此,有人说相比景德镇,龙泉青瓷在业内更能代表中国瓷器的魅力。


在龙泉这样一个青瓷制作大师辈出的地方,1989年出生的黄灿,在青瓷届属于新生代。新生代如何在传统工艺中突围,使自己具备更多竞争力?黄灿说,涤除一切尘俗之念,安静于青瓷创作之路,就如《管子·内业》里说的那样:“彼道之情,恶音与声;修心静音,道乃可得。”


黄灿笑着说:“这个时候‘静得下心,耐得住寂寞’就非常重要了。一件静心做出来的青瓷作品,也通常会表达出当时制作的一种心境!”

 


比如,他创作的《青涟·静音》这件作品,用了传统的梅子青釉,以弦纹装饰,像极了湖面漾起的青涟。口沿用了“跳刀”工艺,像是布满密密麻麻的菩提,寓意再美的青涟漾过,终究要回归平静。



黄灿自小在从事青瓷制作的家族长大,母氏家族几乎全在龙泉国营瓷器厂工作过,黄灿的童年记忆里绝大多数都是和瓷器相关。不过瓷器对黄灿童年的耳闻目染并没有直接让他对青瓷工艺有很大的兴趣,在读书那会儿,他不想困守在一方青瓷手艺里,对外面的世界充满想象,本着去外面闯荡一番心念,走出了龙泉。



“走上社会才明白,赚钱并没有那么简单,那个时候基本上是到处碰壁。”黄灿说,最后还是回归龙泉,开始认真琢磨青瓷手艺。从一块泥到烧成成品,每道工序都踏踏实实做下来,对青瓷工艺变得越来越有感觉了。当初的这段出走,促成了后来更专心静心学艺。
2009年,他跟随中国陶瓷艺术大师陈爱明学习青瓷制作设计和烧制技艺。有言道恩师如父,黄灿不仅从老师那学到了制作青瓷的手艺,更是从老师那儿懂得了很多思想沉淀和人生感悟。


做瓷和做人一样,手艺人在瓷器作品创作时,要安静切莫浮躁——这是陈爱明对黄灿的谆谆教导,黄灿都谨记于心。“老师说做青瓷一定不要按照模板,要有自己的想法和创新在里面,这样才能做出带有个人风格的好作品。”黄灿说,以传统长颈瓶为例,它就像一个人一样,每一个部位都有它的比例和线条。这些比例和线条看着是很简单的,但是要做好其实并不不容易。

 


从青瓷的品质和气型要求来说,如何将传统器型做好,需要将传统文化更好结合进工艺里。传统器型要融入现代生活审美,就得将历史传统极简美的审美观与现代实用审美观相结合,如何把握好这两者间的均衡很关键。


“传统器型讲究的是大道至简的工艺理念。越简单的作品越美、越持久,也越难做好。”黄灿说,这种简约之美需要不断去尝试琢磨。


龙泉青瓷的工艺难点,除了器型,还有就是釉水配方了。青瓷最大的特点就是温润如玉。玉质感的形成取决于原矿厚釉的高温烧制,这是追求的目标,也即青瓷的釉色美。

 



釉水的想象空间很大,对此,黄灿说他觉得自己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件完美的作品,要烧出自己非常满意的作品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好作品很多时候靠的是运气。


“器型美,釉色润,跳刀韵;不论从型到釉,能看出作者的用心;釉面玉质感强,工艺细致……”这些都是曾经购买过黄灿作品的客人,对他作品的评价。


对于作品的釉色处理,黄灿有自己独特的理解,他有自己的一个想象空间。他喜欢将青釉与灰釉混搭,有别于传统龙泉青瓷所呈现出来的单色釉效果。

 


梅子青釉,温润莹澈,似水;灰釉在色泽上呈现出土黄色,质朴沉稳,如土。一青一黄,一水一土,巧妙布局,有视觉上的冲击感,也有一种自然的变化感与时空的绵延感。他创作的觅秋·系列作品将这种釉色混搭工艺做到了极致,整体呈现了一种秋天的厚重感。


在一些藏家眼里,建国后恢复生产的龙泉瓷跟历史上的没法比。虽然现在的龙泉瓷釉水平不断提高,也很讲究创意,但终究还是和南宋时期相差较远,很难达到曾经最鼎盛时期的“薄胎厚釉”。


但其实我觉得抛却现代青瓷的收藏价值高低,像黄灿做的青瓷实用器物,还是会带上一些时光的印记,一些时代的审美特色,在年年岁岁中,释放出一种难以抹擦的光泽,让青瓷工艺呈现更多传统的生活享受。



很喜欢漫画家朱德庸说的一句话:“装进什么样的心,我们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在青瓷工艺探索之路上,黄灿的匠心,应该会让他的作品未来有更多的想象空间。对于未来的规划,黄灿说“艺海无涯,学无止境”,他会去做更多自己喜欢的作品,也会去更多尝试新的东西。


共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