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亩人(搜啦宝ID:剑石斋),亦名田间、大笠,字不亭,号笑柄真人、丘安輋人、曳竹山人,广东大埔(古称万川)人氏。藏古玺,娴篆刻,嗜古力学,神驰秦汉。始以汉代残剑刊石,故室曰剑石斋。
篆刻学又称为印学,它是书法与雕刻相结合的一门艺术;与书法绘画一样,它也是东方的一门古老而独特的艺术。篆刻的「篆」字,古时写作「瑑」,从玉字旁。凡是在玉石上雕琢凹凸的花纹,都叫做「瑑」。
亩人来自梅州大埔山村,从耕农田至耕印田,历经艰辛。初出茅庐从事园艺之后感到不合个性而转玩古董。一天,他踯躅于苏州文庙古玩街,见诸多石印章。灵机一动:石头印章,既有文化底蕴,又可保值收藏。经过一段时间积累,他带回一批印章及古董杂件,在梅州月亮湾开了一间古玩店。闲暇时,他玩弄印章,发现许多篆刻印文难懂。于是请教别人,大多失望而归。他只好自己钻研,时不时翻阅荆鸿先生编著的《九体硬笔书法字典》。
白文—曾经沧海
一日突发奇想,把山东带回来的一方“寿”字印章用裁纸刀修割之后,发现印文比原文帅多了。于是,他时常刻刻磨磨,玩起了篆刻,意随心生在木板、木凳、木桌、石块上胡刻一番,还将从山东高价买来的红芙蓉山子用钢锯锯开,作印章料,从此便结缘于篆刻。
朱文—养的清风在,时常夜读诗。
俗话说,学无止境。在他篆刻生涯中,学艺不止,“师徒缘”特显,留下三拜名师的佳话。
一次他碰上母亲单位的一位叶叔,主动帮忙拎包,结果这一拎,“拎”出了好果。原来叶叔是去拜访朋友——中国著名画家关则驹先生。他便一同前往。此后一来二往,他便成为关老师的忘年之交。前前后后为关老师刻印数十方。得到关老师的点评与鼓励,循循善诱提示他线条、美学方面的知识。后来通过关老师的推介,他进入广美艺术圈,先后结识了国画大师林墉、关伟、黄安仁、关怡(关山月之女),知名雕塑家潘鹤、曹崇恩等知名人物。
亩人为潘鹤大师刻印并获题字《剑石斋》存念
艺术之美是相通的。他通过与大师们的往来,取百家之长,补自己之短。为了雕刻好印章边款上的浮雕、印纽,全方位提高艺术造诣,他又拜雕塑家曹崇恩为师,从学徒做起,批泥、钉架、翻模、塑像、打石等各工种都涉猎。一年后,学有所成,融通印艺。于是萌生拜访《九体硬笔书法字典》作者荆鸿先生之意。但是先生是大连人氏,人海茫茫,到哪里找呢?
亩人与雕塑大师曹(崇恩)老师促膝讨论印文中
一日,他在广州街头上偶然发现一刻印店里挂有荆鸿老师的书法与篆印作品,经与店主交谈,方知店主正是荆鸿老师的徒弟。他要来了电话,联系到荆大师,碰巧大师出差外地办展未归。经过三次电话预约,终于在荆鸿艺术馆拜见敬仰已久的荆鸿先生。先生是图腾派篆刻创始人、书画家、文学家、美学家。他12岁开始学篆刻,师从郭沫若、蓝菊荪、宗白华等诗书画大家,他从艺50余年,有大量的篆刻作品、摩崖石刻和专著问世。荆鸿大师见亩人远道而来,求艺心切,欣然收他为徒,为方便教学,在艺术馆附近安排亩人住宿。一对一地教学,理论与实践结合授业,使亩人的篆刻艺术“初步云梯”,功力倍增。
他经三拜名师,学成归梅州,篆刻作品得到文化界、友邻、宗亲的认可和赞赏。常有朋友慕名订刻印章珍藏,甚至带出国外馈赠亲友。澳门印社《印缘》和《武威廖氏》期刊登过他的作品。2015年CETV中国教育电视台纪录片《天罚》《国军抗战全纪实》《冰血长津湖》《东方的诺亚方舟》等片使用他的印文作为艺术图标。
国画家林墉先生为亩人题书“问月苍穹”
除去篆刻,亩人也非常喜好种植菖蒲。古人云:无菖蒲不文人也。甲午某月,亩人偶得“菖蒲”数株,遂兴致深寄。近之亲之,访穷灵山,涉尽丽水。植之培之,经年累月,寒暑不辍,始渐入佳境。
亩人在追求艺术之路上有苦有甜,有付出有收获,有守望有追求,如他自题诗说:
刀笔横斜飞沙尘,古奥奇拙久怀真。
朱白雄健追秦汉,恣意天成“一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