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湖笔制作师沈卫龙师傅时,我问到他从事这个行业多少年了。沈师傅一边刻着笔杆的字,一边朴实的说到:“从1988年就开始干,一直到现在,我也没算有多少年了。”而我略微一算,已经29年了!
沈师傅说他的经历很简单,手艺算是家传的,大伯专门做笔,他从小跟他学手艺,便做了这一行。他对自己的经历说得轻描淡写。但看到他精湛纯熟的制作工艺,我便知道在这29年的岁月里,他花了多少时间,潜心打磨自己的技艺,才得如今这般功力。
说起从小跟随大伯学艺的经历,沈师傅回忆道:“我出身在善琏镇,这里历史以来因为制作湖笔而闻名。小时候,整个善琏镇很多村子家家户户都做湖笔。我家大伯会祖传的制笔工艺,后来受聘于一家乡镇企业做了几年制作技师。后来大伯出来自己做,父亲就把我送去跟大伯学手艺,说以后靠手艺能养活自己,我就去学了。”
本着学好技艺能立足的想法,沈卫龙便踏实得学起湖笔制作技艺来。从选狼毛、分拣、水盆、结头到装套、蒲墩、镶嵌、择笔、刻字……制笔的技艺非常繁琐,他话不多,但却很卖力,勤恳,跟着大伯一点一滴学起。“虽然大伯是我师傅,我也没有想着是帮他忙混一阵的意思,我就是当做我自己学手艺的。”
半年后,沈卫龙基本掌握了湖笔的制作工序。这个过程中,他开始真正爱上了制作湖笔,而不仅当做一门求生手艺,便更加用心的钻研制作工艺。“学会一件技术很容易,但做好却不容易。只要用心,每天都会有收获和想法,一辈子都可以是学习的过程。”于是,沈卫龙在大伯的笔厂踏踏实实的做了6年。大伯也把自己的技艺毫无保留的传授给了他。
笔芯
盖笔头
结头
1994年,在家人的鼓励下,沈师傅开设了自己的制笔坊。在秉承家传的湖笔制作工艺下,他严格要求从选料,到制作,刻字的每个环节。“有时候虽是小小的一支笔,但代表的就是我的水平,和沈氏家族制笔的口碑。尤其是我自己单独做以后,对这点体会尤其深刻。”
在严格遵循湖笔优良制作工艺的基础上,沈师傅还积极吸收客户的意见反馈,不断提升用料品质,改善工艺和细节。经过多年实践总结,他在原来的36道大工序上,又增加了10多道。
同时,“伟龙笔庄”为适应市场需求,又对产品做了很多创新,从选料,制作,细节处理上都有体现。
沈师傅拿起一支笔锋松软细腻的笔介绍:“这是我们做的鸡毛笔。传统的湖笔多以羊毫、狼毫为主。我们不仅做羊毫、狼毫,还重新把以前的鸡毛笔做了改进,制成了新的鸡毛书画用笔。”而这样的改进,是沈师傅听取书画家用户的反馈后制成的。
很多书画家告诉他,写字的笔锋要硬一点,但画画有的时候就需要笔锋软一点,才能更好的表现画的效果。随后沈师傅便根据他对动物毛的了解,做了很多尝试。尝试做出多款软笔之后,他就拿给书画家去试用。最后收集回来书画家反馈的信息,大家普遍认为鸡毛的笔比较好用,沈师傅就这样开发了这款产品。
在笔杆的制作上,“伟龙笔庄”坚持选用天然竹木材质。沈老师对用来制作笔杆的竹材有严格的要求,同时他也在传统竹笔杆上做着一些创新。“我们的创新是因材而施的。
比如湘妃竹本身的花纹就很漂亮,我们就不会去做过多装饰,只要选好竹子,笔直,不裂,油润。但素色的竹子,我们会选取一些来做雕刻,以字、印记为主。刻笔杆如刻章,有它的讲究,不是随意拿刀把字刻上去就好。所以,我也花了功夫练刻字。现在,这对于我是个享受的过程了。”
经过多年积累,沈卫龙已经为“伟龙笔庄”打造了400多款产品。而他对自己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我不能躺在原来的技术上吃老本,市场是在不断变化的。以前的产品多以学生、书画爱好者的需求为主。
现在,除了这部分入门需求型产品以外,我们也更多专注于专业人士、书画家的需求——这其实不容易。因为专业人士对笔的要求很高很挑剔,他们用过全国各地的笔,好不好用,一上手他们便知道,不好的蒙混不了。所以这也是我们提升自己的反向学习过程。”
29年如一日,沈卫龙以精益求精的匠心打造了湖笔的优秀招牌,不断创新、融合发展。在中国传统技艺的道路上,他踏实而大胆的迈进着,专注而执着。
而今,沈师傅的女儿也受其感召,利用电子商务渠道帮沈老师做营运推广。有空的时候,女儿也会沈师傅的指导下,和他一起做湖笔。沈师傅笑着说:“我其实也不懂怎么教,就是我做,她看,有问题的地方我说一下。”
传承,最好的方式,莫过于身体力行的言传身教。沈师傅,以朴素的行动,诠释了传统文化怎样在下一代人身上传递。
文章转载自: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