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秋初冬走在苏州的街头,不会遇见意外的惊喜,但总能浮现会心的微笑,可能是一声画眉的婉转,可能是一碗面汤的鲜香,也可能是一两个老苏州的吴侬软语,但无论是什么,苏州都不是给你大快朵颐的英雄地,而是一个需要细嚼慢品的温柔乡。
而提到苏州,相信大家一定会想起——苏绣。仅仅是这个名字,就充满了江南水乡的诗意,它承载着江南水乡的温润柔美,江南水乡孕育出它的灵动气韵。
薛金娣刺绣作品《韩熙载夜宴图(局部)》
苏绣的历史悠久,早在一千年前就已经有了苏绣的记载,而苏州的镇湖就是苏绣的发源地,在苏绣的鼎盛时期这里曾有8000多名绣娘,从事苏绣相关的工作。
“平湖千顷浪花飞,春后银鱼霜更肥。菱叶饭,芦花衣,酒酐载月忙呼归”。这首词就是苏州镇湖的真是写照。
生在镇湖刺绣世家的张雪,从小耳濡目染的是母亲薛金娣在绷架前飞针走线的身影,沉浸在或繁华似锦或清逸隽永的苏绣作品的世界里。
一根纤细的丝线,在灵活的指尖被分成
16份……32份……
64份……128份……256份
曼妙的姿势,绮丽的作品
在小张雪心里形成了“美”的初印象
薛金娣是苏绣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代表性人物。通过自己几十年的努力,她现在已经成为了一代苏绣大师,是镇湖技艺最顶级的工艺美术师之一,作品还曾经赠送给外国最高领导人,业内对她的作品也是有极高的口碑与评价。
薛金娣刺绣作品《锦春图》
薛金娣此生最大的心愿,便是生一个乖巧玲珑的女儿,把一手好绣艺传授给她,生下儿子那一刻,她有些黯然。虽然在镇湖家家户户都在做苏绣,但是别人家都是女孩子,如果让自己的男孩去做刺绣难免会被街坊邻居笑话,于是母亲也就暂时放弃了这个念头,也从没让儿子和针线沾过边。
但是在镇湖长大的孩子,难免会受到苏绣的影响,从小的耳濡目染,那些飞针走线的画面,在张雪的脑海里埋下了一颗关于苏绣的种子。
大学修完国际贸易专业的课程后,张雪先申请了英国利兹大学的研究生,还在贸易公司做期货销售,体面且收入可观。
但在他出国前一次回家时他发现,家家户户飞针走线的景象已经一去不复返,整个镇湖从事刺绣行业的人里,35周岁以下的已经不到50人。
许多人口口声声说中国的传统手艺好,应该被继承和发扬,可是真正愿意深入学习,甚至作为终身事业的,又有几人。
此时的张雪内心陷入了无限的纠结之中,出国留学,固然能功成名就,做期货生意,也能赚得盆满钵满。但是……从小烙在他心里念念不忘的苏绣呢!就这样眼看着苏绣,一步步沦落到后继无人的境地吗?
于是他在经过内心的挣扎后,放弃了已经到手了国外的offer,也辞掉了期货销售的工作,回到了自己的家乡——镇湖,拿起了针线,坐在木质绷架旁,开始秀出他的锦绣人生。
22岁开始从头学刺绣,流言蜚语果然就没停过,虽然当地刺绣的风气鼎盛,人们却认为这是读不好书才去做的下等手艺。但是面对这些流言蜚语,他却用了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让这些人闭上了嘴巴。
幸好父母是站在他这边的,张雪并没有辩驳什么,只是埋头努力。任何刺绣的基础都是画画,于是他来到了中国美院坐落的杭州,学习了最基础的素描,再考取了苏州大学的硕士学位以提高艺术修养,他说只有当自己的眼界开阔了之后,才能设计得出更为优秀的苏绣作品,他想将苏绣做得更有设计感更受年轻人的欢迎,而不仅仅只是局限在老派的文人画题材。
张雪刺绣作品《四季》系列
有一天他在看天文节目时,看到了一个宇宙星空图的画面,他想只要是二维平面的苏绣都可以表现出来,为了不可以秀出一副星空呢,于是他开始进行了多次的尝试。
在作品《星系》中,他用了近20种不同的针法,描绘出不同星球的姿态,却让整个星系极其自然地融为一体。
张雪说也是这幅作品开始,让他找到了苏绣的另外一种可能,在《星系》的基础之上,他又接着创作出了充满禅意的《佛》。不着痕迹却让人感受到香雾缭绕。
第八届江苏省艺博银针杯刺绣作品大赛金奖
《山》让刺绣从平面跳出来变成立体,探索了刺绣在三维空间的可能性。
他对苏绣的创新还吸引了,各大品牌商来与他合作,推出了苏绣的耳机 · 手表 。他想告诉世人苏绣也可以带上身边,不用高高的挂在厅堂之上。
苏绣耳机
苏绣屏风
镇湖的八千绣娘也许把苏绣做到了极致,但是这个85后的年轻男人做到的,是苏绣的创新和发扬。连人民日报看了他的作品之后,也都张雪疯狂打CALL,到了这个时候那些流言蜚语才渐渐散去。
张雪的作品抽象,简洁,富有意境,更生活化。与传统的苏绣相比这种苏绣更符合年轻人的口味。并且线条针法简单,制作周期短价格优势明显,可以让高端工艺品苏绣再次飞回寻常百姓家。
拿起绣针就会忘了时间
在上好绷的绸面上细细密密地排针走线
每走一针就像多涂一笔颜色更浓郁些
图案渐渐丰满,色彩渐渐晕开
一幅绣出来的画完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