砚池村的近代史书记载,当时蜚声遐迩的大饭庄如汇泉楼、聚丰德、燕喜堂等所用的炒勺都是出自吴运茂之手,不砸三万六千锤是砸不出来好钢勺的。
打铁,是一项力气活,将一块坚硬的铁块变方、变圆、变长、变扁、变尖,形成铁锅、菜刀、锄头等生活生产用具。这些看似简洁、质朴、粗犷、稚拙的器具,偏偏是这种最具农耕文明气息的代表技艺,却蕴含着民族的造物智慧和审美艺术。曾经辉煌的古法打铁技艺如今正慢慢淡出人们的视野。
吴振坤师傅作为同盛永第四代传人, 师承父亲吴运茂,而他的父亲和大伯吴云甲都是师承名匠曹盛永。
“说起我的师爷曹盛永,那可是京城响当当的打铁人物,当年京城动荡,我的师爷曹盛永来到了山东济南躲避战乱,因为他打制的铁锅锤印饱满,老百姓用的时间长,一下就在济南闯出了名堂。”说起师爷,老爷子总是有满满的自豪和骄傲。
那时候吴振坤的父辈家里穷,大伯吴运甲为学一门养家糊口的手艺,登门拜访了曹盛永师傅数次,终于曹盛永愿意将其纳入师门,那时候被名师收为徒弟是一件光宗耀祖的事情!
就在吴运甲拜师的两年后,父亲吴运茂随即也拜入了师门,研习打铁技艺。打算两兄弟一起把这门手艺发扬光大!”
吴振坤师傅今年已经66岁了,跟着父亲学艺已有40年,40年的积淀让吴振坤师傅练就了炉火纯青的打铁手艺,铁锤起起落落,铁屑零星飞舞,不负韶华,他说到:“老一辈的手艺还是要传承下去的。”
吴振坤老爷子的儿子吴克谦是单传,年轻的时候吴振坤让他学习打铁,硬是不答应,后来吴克谦年纪大了,也意识到传统工艺的魅力与自己肩负的责任,回到了章丘老家,在父亲的细心指导下,刻苦的学习打铁手艺,要将同盛永的铁锅发扬光大,吴振坤老爷子意味深长的说:“这就是匠人的使命!你逃也逃不掉的。”现在吴克谦在父亲的教导下,技艺越发娴熟,已经能够独立锻打铁锅!
一口铁锅,三万六千锤
说到这打铁锅,单讲锻打铁锅的各种锤子就需要18种以上,锤子可分为大头锤、长锤、一字锤、圆头重锤、平头重锤、圆头小锤、平头小锤、斜面钉锤、方头锤等。每把锤子都有着不同用途,随着流程的不同所使用的锤子也不同,从而保证了工艺的严谨和成品的质量。
冷锻所用锤子
热锻所用锤
制作一口同盛永铁锅需要经过12道工序18遍火候:开铁-下料-圈把-打底子-槽勺-拿弯-溜火-扣铁皮-打冷子(冷锻)-找圆-剪沿子-修边。12道工序,18遍火候 ,大大小小十几种铁锤工具,1000℃高温冶炼,近四万次锻打。
在常人看来打铁的过程是枯燥乏味的,但是对于吴振坤老爷子来说,却是一种升华与洗礼,虽然历经百年时间,但是传统的锻打工艺一直亘古不变,其中最难的一步工艺便是热锻,这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学会的。
热锻第一步是要烧铁这个时候火候尤为重要,没有个三五年的功力,这个火候还真是不好把控,火大了,铁板烧穿,火小了烧得不够,锤子打不动!这炉火烧起来,滚滚的浓烟呛鼻子,熊熊的火苗,把脸烤的滚烫,这种环境可不是一般人能受得住的,更别说周围都是碳灰和冰冷的铁屑了,耐得住寂寞,才守得住工艺。
烧火只是第一步,待铁烧软,下面可就要抡锤打锅了,这锤子也是有讲究的,热锻的时候一人用夹子夹住铁板,然后两个师傅一人抡大锤打形,另一个人抡小锤整形,锤子就这样交替着,火苗一直不断的冒出来。一块铁板,边烧边打,再烧再打,数次下来才能打成一个锅的形状,力度很重要,劲使大了锅就打穿了,劲使小了,锅不容易成型,这个过程尤为关键,最考验匠人师傅的功力!
热锻完成后,改用更加敦实的小头铁锤,一锤锤的打,把锅打一遍,一般人稍不注意就会把锅打歪,这第一遍打完之后,年轻小伙都累的抬不动手。
接着改用轻一点的大头锤打第二遍,把锅打平,然后打第三遍!直到把锅面打的光滑如镜为止,吴振坤老师给我们算了一笔账,就这样一锤锤下来,打一口锅总计需要四万多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