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端午的夜,北京后海灯红酒绿,他心里却很迷惘......
第一次来北京,好心人资助5000块拿了个银奖。这次来北京,朋友借的1000块要花完了。为什么得了奖还是没有出路?没钱怎么在北京待下去?......他想一头扎进后海里。
“当时想到了屈原,真想跳下去一了百了,但想到帮过我的人,还是没跳。”自此,后海少了位“屈原”,多了一个怀揣毛猴行走江湖的“猴又猴”。
“猴又猴”也叫孙怀忠。本来就姓孙,属猴又做猴。这个与猴注定有缘的61岁老人,在北京已经漂了整整十几年......
三四厘米高的生灵
白天的后海,市井气息裹挟着来往人群,慢慢喧腾开来。一个酒吧隔壁的小角落里,总不乏热闹落满了人。
“北京毛猴,皇家小玩意,京味大文化。艺人‘猴又猴’,毛猴做得讲究,段子说得更精彩。”红底白字的招牌竖着。来看猴子的?末尾埋着行小字“绝活还没传承人,只要想学我教你。
“爱是什么?爱就是挠痒痒,要挠就挠一辈子。花前月下,海誓山盟,说得再好听,用你们的话讲,神马都是浮云。爱的真谛是什么?就是对方需要时,把手伸出来,不让对方痛苦而且一辈子......”
抑扬顿挫的语调打着诙谐鼓点飘来。怎么还说起了段子?让人忍不住扒开人群,一探究竟。
摊前一黑瘦老人,左手捧透明小玻璃盒,右手配合丰富表情上下翻飞。嘴里没了牙,却字字玑珠,时不时蹦个段子,人群笑得前仰后合。
仔细着看,玻璃盒里竟有两只三四厘米高的小猴子,毛茸茸的,有脚有手,与真猴无异。却是没有嘴眼。
是两只坐猴。体量稍小的猴一手打着蒲扇,一手呈挠痒状搭在前猴背上。腰身前倾,神情专注。前猴扶着拐杖,左臂自然向上舒展,头微侧,一脸享受。明明是猴,眼里却是对恩爱依旧的黄昏恋人。玻璃盒上有一竖行小字“爱的真谛”。
摊子上摆满了各色主题场景的毛猴,姿态万千,栩栩如生,像活在另一时空的生灵。
蝉蜕和辛夷
“做毛猴很简单,把手这么一粘一扭,想什么姿势就什么姿势......”摊尾一老妇正在教路人做毛猴。
白盒里某种昆虫肢体整齐排开,还有毛茸茸、类似花骨朵儿的一堆。肢体蘸一点白胶,在花骨朵儿上一扭一按。不过五分钟,一只抓耳挠腮的小毛猴便端坐在手心......
谁又能想?刚“挠痒痒”的毛猴,源于两味最普通的中药材,蝉蜕和辛夷。辛夷,就是玉兰花过冬的花骨朵儿。
夜深了,后海从喧闹中安静了下来。昏灯下,孙怀忠和老伴慢慢收拾,准备回家。
孙怀忠负责讲毛猴段子,老伴教路人制作简单毛猴。这是孙怀忠十几年北漂练摊生活里很普通的一天。
“我只做北京‘贵族毛猴’”
回到潘家园附近一间逼仄的出租屋里,孙怀忠一头扎进了毛猴研究里。十来平米的空间,是卧室兼厨房,却生生放下一张大工作台。
孙怀忠戴上老花镜,从盒里小心摸出一毛猴。有模有样,只是少一条腿。
今天刚进了一批材料,他拨开密密麻麻的蝉蜕肢体,放到毛猴腿根处一一比对。许久,孙怀忠重把毛猴放回了盒里。这只瘸腿好久的毛猴,可能还要等很久才能站起来......
“做毛猴没有时间概念。选料就像遇知音,万里挑一,得看缘分。没碰到最合适的材料,我情愿放一放。”做毛猴前,孙怀忠会经历漫长的毛猴故事构思。
他,是个“导演”。看似简单的材料挑选,却是心里照着剧本,一轮轮严苛的海选、复赛......
一只五分钟能做好的毛猴,为何在孙怀忠手里可能是永远的“残次品”?
“小孩做毛猴为了玩瞎胡闹,商人做毛猴为了卖出不了细活,我做的是旗人毛猴。不比金不比银,就比玩意儿,要有北京爷味儿。”卖糖葫芦、鉴赏古玩、烤串儿、娶亲......浓浓北京爷味儿,诙谐得让人会心一笑。
“你看哦,男猴比较健壮,手就会往里弯,女猴娇柔,手应该是往外撇......”
小小毛猴,举手投足间的栩栩如生,一颦一笑里的雌雄异态,是孙怀忠和时间的较真。毛猴制作极尽精致,诙谐再现老北京地道市井风情。
“我做的毛猴,只能是‘贵族毛猴’。就像我的孩子一样,舍不得委屈它们。”
一句“舍不得”,凝成手心一千多只小毛猴。这份疼爱,从初见时就很浓很浓了......
缘起“不忍心”
孙怀忠做的是北京毛猴,却是河南新乡人。
2000年初,孙怀忠国企下岗待业在家。偶然看到《留住手艺》节目在播北京毛猴绝技,看到毛猴拿着糖葫芦叫卖,他一下子就迷住了。毛猴即将失传?他实在不忍心。
捡10个易拉罐买一把辛夷,30个饮料瓶换一桶白胶,孙怀忠靠捡垃圾开始自学毛猴制作。他想让毛猴重生。
“那几年完全迷在毛猴上了,没工作也没收入。老婆跟我急,就不给饭吃。男人讲理想,女人讲现实。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啊。不给饭,那也得做。”
全家就靠老伴每月看大门380元过活,愧疚、孤独、迷惘......心头五味杂陈。孙怀忠饿着肚子,做出了第一只毛猴。
小小毛猴,在段子里活了下来
《河南新乡下岗工人,重现北京毛猴绝技》,河南报道将孙怀忠推到了人前。也因此,他认识了“命中贵人”,河南著名民俗专家,倪宝诚老师。
刚开始做的毛猴站不起来,孙怀忠就一遍遍找老师请教。“老师住郑州,没钱出路费,就蹭别人的车。离老师家还有十几里路就走过去,舍不得1块钱车费。”
兜里揣着的毛猴,慢慢活了过来。从坐着到能站起来,从没有生命的人偶到段子里活灵活现的生灵......多亏了倪老师“一语惊醒梦中人”。
“怀忠,你技术不够成熟,但你有口才会讲故事啊。毛猴缺的就是一张嘴,替毛猴讲故事,这条路肯定走得通。”孙怀忠细细琢磨老师的话。
毛猴做得再好,看久了也就是件工艺品。什么才是经久不衰,有生命力的呢?唯有文化。编写有趣的毛猴故事,大家记住了段子,自然也会喜欢毛猴。诙谐生动的老北京文化底子,是毛猴的灵魂......
历世间万难,送毛猴回家
2006年,经倪宝诚老师引荐,孙怀忠到北京参加了第三届中国民间工艺品博览会。前期整整构思准备了130多个毛猴故事。小小毛猴捧回了银奖。
孙怀忠看到了未来,探索北京爷味儿,做最地道的“贵族毛猴”。他要在北京扎根,让毛猴回家。
荣誉帮孙怀忠争取到了在故宫工作的机会,却因故宫内部整顿泡了汤。谈到当年的失意,孙怀忠的声音有些沙哑。
“身边1000块钱花完了,在河南媒体前吹牛在北京稳住了脚,也没脸回去。当时真想一头扎进后海里去。”浪花拍岸沙沙作响,都是梦破碎的声音。
“幸好遇到杜康民老师,把我推荐给翰艺德郑虎平老总。不是郑总收留,我真要撂倒北京街头......”这个一路遇见好人,靠善款走出来的“猴又猴”,开始了“北漂”生活......
“最怕别人问我,你是非遗传承人吗?问一次我心寒一次。我是,但是拿不出证据啊。”一个河南新乡人做北京毛猴,两边都不讨好,很尴尬。
在北京因外地人身份,遭同行质疑受排挤,在河南拒绝将北京毛猴河南本土化宣传,处处被人刁难。非遗传承人证书久久没有着落。
这条路,每一步都深一脚浅一脚......
“不能out了呀”
“最难的时候,一块钱馒头吃一天......经历多了想开了,我就是个‘北漂’的民间穷艺人。就像用段子画的漫画一样:带着大师的帽子,过着屌丝的生活,上面的牙笑掉了,下面的牙饿掉了,痛并快乐着......”
采访孙怀忠非常有趣,段子随时走起,人生道理尽付笑谈中。
“我是用心在做毛猴,把经历融到了创作里。姑娘,你看过我做的《人生百态》?四个毛猴把人生说透。要不我给您唠唠?说这北京爷啊,提笼架鸟......玩蛐蛐玩毛猴,把江山给玩丢了,这就是北京爷......”
听着听着,为何内心变得清明了?“艺人做到最后,拼的就是文化。”这就是答案吧。
这个“用尽洪荒之力”张口就来,“小心隔壁老王”脱口而出的老人,其实是个“重度网瘾患者”。吃饭、坐地铁都拿着手机,微博、朋友圈刷得比年轻人还溜。
怎么把最新潮流元素融入毛猴段子里,让年轻人喜欢?这是孙怀忠的毛猴男女老少通吃的秘密。
“我一个人做毛猴真的力量有限,想借‘互联网+’多平台传播,也想尝试IP化,做动画、挂历这类周边......”说到未来规划,这个只上过初中的61岁老人,再次强调“不能out了呀”。
后记
晚清道光年间,老北京宣武门外骡马市大街,有个“南庆仁堂”中药房。一日,店铺小伙计和账房先生斗气,心念一动想出气,竟用蝉蜕和辛夷两味中药,捏出了个“尖嘴猴腮”的账房先生。
世上第一个毛猴诞生了,后发展为老北京妇孺皆知的地道“玩意儿”。这只小毛猴,现在握在了孙怀忠手里。
他手有点抖,那是长期做毛猴留下的后遗症。“手艺人的生命力其实特别短暂,年纪大了,也不知道能再做多久了。奖牌、证书这些,我现在是看得很淡很淡了。让我公益讲课,有时间都会去。让我参赛,一概拒绝。最好能钻到山里去,专心再做几只猴子......”
孙怀忠拨开一堆辛夷仔细挑选,那是明天给孩子们上课用的材料。“每周三,我和老伴都会去学校教做简单毛猴,小学、大学都去。毛猴传承,要从娃娃抓起啊......”
孙怀忠挑得更仔细了。明天,他的“孩子”就要和孩子们见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