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匠人说   >   正文
乌铜走银,传统手艺的文化新生
发布时间:2018-01-11 | 作者:搜啦宝 | 阅读量:999

一条至今仍保留着古镇特色和特有风韵的小街,古道历史留下一串串马蹄的印迹,石板路依旧,古色古香,这便是万光红先生的四宝斋的所在,位于青龙街中段。


这里,是他祖祖辈辈制作乌铜走银的地方,一条关于乌铜走银文化新生的道路,故事就从这里开始……

 


乌铜走银,云南特有的中国传统铜制工艺,始创于云南石屏。它以乌铜(适量比例的金、银、紫铜等7种材料炼成)为胎,在胎上雕刻各种花纹图案,然后将熔化的银(或金)水填入花纹图案中,冷却后打磨光滑处理。经过把玩后底铜变为乌黑,透出银(或金)纹图案,呈现出黑白(或黑黄)分明的装饰效果,古香古色,典雅别致。


民国时期,万家开着保山板桥一带最大的怀宝银楼,万家兴(万光红的爷爷)从石屏重金聘请了一位王姓匠人,待作家中上宾,匠人为报知遇之恩,遂将乌铜配方授予万家。后来到了上世纪六十年代,因为时代特殊,万怀林(万光红的父亲)为了保住乌铜走银这项技艺,打破了祖上定下的“规矩”(传男不传女),毅然将手艺传给了发妻——金老伍。

 而后技艺传给了小儿子万光红,天资聪慧外加十分勤奋的万光红先生逐渐挑起了怀宝银楼的大梁,并且随着技艺的纯熟,名气也越来越大,其中以乌铜走银的文房四宝最为畅销,可谓一件难求,店内门庭若市,熙来攘往,于是万先生将怀银宝楼改名“四宝斋”。




——守得住寂寞才算得上合格的手艺人:

“择有德者传之”是乌铜走银代代流传的祖训。万光红从小就做乌铜走银,数十年如一日,但是乌铜配方从未被告知,直到其母亲弥留之际,才将乌铜的配方告知于他,至今已有十二年。


到了上世纪80年代时,多数生意人都忙着跑运输、开饭馆时,万老师却决定重新“拾起”这项手艺。因为他内心中一直记着师傅的教导:“祖传的东西绝对不能丢。”


万光红对乌铜走银有着浓厚的情感,他常常说乌铜走银传达的是时间与生命。“坚持制作,发扬传承”是他的原则,哪怕在他重病时期都坚持制作乌铜走银,从未辍弃。万光红一直喜欢艺术、热爱艺术,在他眼中乌铜走银是对艺术的传承;艺术的传达就是生命的传达。


万光红的母亲也一直教育他,对金钱不要太在乎,做乌铜走银是为了坚持一份传统、坚守一份文化。万光红现在想做的,正是如何赋予其作品文化内涵,让乌铜走银不再仅仅是一种手艺,而是真正成为一种耀眼的传统文化。



——让人痴迷一生的乌铜走银:

乌铜走银是一项十分精细的手艺,用来雕刻的錾子就有120多种,最小的叫指甲錾,仅有3毫米。打磨技术也尤其关键,深了、浅了整件物件就废了,不可重新来过。其技术繁琐复杂,作品兼具观赏性和可玩性,可谓是传统手工中不可多得的精品。


乌铜走银并不是仅仅具有观赏性,呈现效果的可玩性以及不确定性更让它带有神秘的面纱。乌铜走银是“挑人”的工艺,乌铜把玩后黑度因人而异,每一件作品都是“私人订制”。


虽然并没有研究得出过科学的结论,但根据佩戴者的反馈,乌铜合金会根据佩戴者体质的不同,变黑所需的时间长短和变黑的程度会不一样,有人短短十几分钟就能将乌铜捂黑,有人却需要几个月的时间,捂黑后乌铜呈现的黑度和光泽度也不尽相同。



同一个人佩戴过程中,乌铜也会根据佩戴者体质的变化呈现不同的黑度。有趣的是长时间熬夜后乌铜常会褪为原本的红铜色,好好休息几天乌铜便会再次变黑。


并且细细感受面积大一点的乌铜作品能察觉到,把玩过一段时间的乌铜走银作品,在快要下雨前,它的表面会有湿湿凉凉的触感,如果是晴天便不会有。乌铜走银的神奇之处,着实引人入胜。




——“求精和求真”是万光红创作中的关键:

反复揣度、思索是万光红先生创作中最重要的部分。


他曾经做过一块禅牌,为确定上面字和荷花的图样他曾多次拜访、询问当地有名望的禅师,对图样进行过无数次的修改。也曾在做仿汉壶的时候,翻阅诸多古图集,确保图案都是汉朝图样,壶的造型也完全符合当时的造型。


光阴荏苒,春去秋来,当技术对于万光红来说不再是难题时,他逐渐发现如何让乌铜走银“走出去”才是最重要的问题,不只是技艺的传承,更是文化的延续、升华。




——水利万物,而不争:

前面有介绍,乌铜走银关键技术在以前一直是保密的,但是现在万光红却打破了这个“枷锁”。他以更宽广的胸怀,更包容的态度带着自己的手艺走进了课堂(云南艺术学院、保山学院和保山隆阳永昌承谦伏羲中等职业学校),万先生现已教授了数百名学生,并且授有“四大弟子”。万光红希望乌铜走银技艺能更好地传承下去,被更多的人所了解、接受和喜爱。


万光红这一举措,毫无疑问地打开了乌铜走银文化新生的大门,为这门传统工艺的未来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只有让更多的人看到好的作品,有更多的匠人可以做出精品,乌铜走银才有广泛传播的可能。




——希冀:

近年来万光红和他的乌铜走银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外界关注,2010年其乌铜走银技艺被评为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2014年万光红被聘为云南省艺术学院特聘专家、2017年万光红被评为永昌技能名师。


万光红坦言,随着人们对艺术的追求逐渐升高,大家会更青睐于纯手工制作的艺术品,所以今后他的作品一定会被更多的人喜爱。更重要的是现在国家对传统文化的政策越来越好,传统手工艺的发展道路会越来越光明。


他要把传统文化的内涵赋予在自己的手艺中,将乌铜走银真正地做成一种文化。


万光红的小女儿万双丽正在跟随其学习乌铜走银,技术已非常成熟,她说“很荣幸能传承这一份老祖宗留下来的手艺,我希望能把它展示到更大的舞台……”


共 条评论